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(河南罗山)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妘姓,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据典籍《说文通训定声》记载:郐、路、逼阳、鄅等姓,都是古时的妘姓国,始祖为祝融。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,即己、董、彭、秃、妘、曹、斟、芈,诸多史书均称为“祝融八姓”。罗国(河南罗山)在周庄王姬佗七年(公元前690年)被楚武王熊通所灭,于原地另置鄢国(河南鄢陵)。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,最初迁居枝江(今湖北枝江、宜宾一带),遂以故国名为姓氏,称罗氏。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。
自匡正公始,以湖北宜城“罗子国”(公元前690年) 为起点,罗氏家族日益壮大。但约公元前690年至24世万通公时,“罗子国”遭强楚灭,而罗氏之遗臣遗民便开始了漫长艰难的迁徙发展历史。
罗氏主力从宜城迁移至丹阳附近的枝江。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留存有古“罗子国”遗址。由湖北枝江迁至今湖南汨罗一带。今湖南汨罗县留存有古“罗子国”遗址。其时罗氏主力在湖南长沙附近聚居,形成以“罗”命名的“罗县”。罗氏谱载:匡正公24世万通公,国亡而家徙(湖北)襄阳黄龙河;28世秀扬公世爵外散,隐居湖广(湖南)蘅山县铁炉门;30世裎政公,为五侯名相,见世道不利而隐西山修炼,遂隐居罗洪洞,吴氏生凌甫。31世凌甫公收复宜城而复国,南迁荆州枝江,即从湖南又迁回湖北枝江。四川靠近湖北,罗子国遗民一部份入川,以四川为中心,向黔、陕、甘等地区迁徙。
秦汉时期
秦末汉初,秦朝统一中国后,罗氏后裔便开始从湖南东迁江西,以罗珠为代表的一支罗氏从湖南罗县迁移江西南昌,开启了“豫章罗氏”郡望。此间不断有罗氏从湖南进入江西。留于湖南原籍的、以汉梁国宰相罗怀为代表的罗氏家族,在湖南开始发展,并遍及湖南各地。以交州刺史,长沙人罗宏为代表,在湖南长沙形成名门望族,形成了罗氏长沙郡望。以商人罗裒、儒士罗衍为代表的罗氏,在四川成都派衍发展。以罗蒙、罗宪、罗尚为代表的罗氏,在湖北发展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
汉末三国战乱,为避乱或从军立业,罗氏开始大规模转移。其中蜀汉之罗宪家族,在湖北得以长足发展。晋“叔侄封侯” 之罗宪、罗尚,吸引不少族人投奔襄阳,尤其武将族人奉罗尚为先祖,终发展形成罗氏“襄阳郡望”。以“湘冲琳琅” 长沙相罗含为代表,大大提高罗氏声誉,吸引不少族人迁徙湖南,为形成罗氏“长沙郡望”奠定基础。以“一门忠孝”罗企生、罗遵生兄弟为代表在江西发展,进一步奠定了“豫章罗氏”的基础。北魏时,鲜卑族之罗结家族改为汉罗氏,掌管北魏半壁江山,其族人分散至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地为官,因任职,造成罗氏大转移,在北方形成强大的罗氏势力。同时,南方襄阳人罗道珍任山东东平相,故南北互认宗亲、互相交融、流动。南北朝时,罗艺的先人从湖北襄阳迁至陕西。周朝济南太守罗和家族,在山东济南发展,至其曾孙罗君副扶佐秦王李世民,为唐立下显赫功绩,奠定了罗氏“齐郡郡望”的基础。
隋唐时期
以襄阳人、监门将军罗荣为代表,其子罗艺,为开唐建奇勋,封燕山王,其地燕郡,一大批家属族人,从湖北迁到北方,后又迁山东历城。其孙罗仕信(俗称罗成)助唐封郯国公,其后裔族人迁往当时京城所在地长安(西安)发展。隋朝以罗达(罗尚的后人)为代表的一支罗氏族人,再次从湖北进入四川发展。
唐朝中期:京兆尹罗立言的先人从江西迁往安徽,在安徽形成罗氏大家族。罗晌、罗让父子的先人从湖南襄阳迁至浙江绍兴发展,在浙江形成罗氏大家族。以庐陵刺史罗崱为代表,乃晋罗含后裔,从湖南入浙江,再迁江西庐陵,在当地形成强大的罗氏家族。其后裔遍布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福建等地,是罗氏重要支系之一。唐代山西太原人罗荣,奉旨领军平乱,经闽、粤、桂,进贵州建功,封播州侯,在贵州遵义安家立业,其后裔在贵州长时间掌权,而成罗氏重要支系之一。诗人“唐三罗” 罗隐、罗邺、罗虬家族,均系晋罗含后裔,其先人从湖南迁浙江发展,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势力。诗人、员外郎罗衮,先人从杭州迁洛阳,其后裔罗济再迁四川发展,故四川人罗衮与罗绍威、罗隐通谱时,代表了四川罗氏家族。唐罗令纪从江西进入福建宁化,成为宁化开县人物之。唐罗沂,字周文,从江西迁福建,任沙县县尉,其后裔众多,后宋罗畸、罗从彦、罗博文等皆属其房。
宋朝至现代
廪贡生罗贵以中原汉族南迁中转地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基地,不但带领罗氏族人南迁,还带当地百姓南下发展,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领袖人物。罗洪德以中原汉族南迁重要中转地福建宁化石璧乡为基地,后带族人再转广东发展。明朝都司罗汉辉,系罗怀公后裔,奉旨征剿红巾军,从湖北麻城出发,由川入黔,于仁怀落业,后裔遍及各地,形成不小的罗氏家族势力。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,乃至当今,罗氏家族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,不断派衍,不断播迁。数量之多,规模之大,发展之快,皆不可与前朝相比拟,今略述,可见于各省、市 (县)、镇(乡)之史志及宗谱。
罗氏家族作为“百姓”一分支,其播迁发展与各姓相同,在不断的迁徙中谋求生存和发展,其主力部份不断南迁,主要在长江、闽江、珠江等地争生存、求发展。更有部分罗氏先人历尽艰辛,漂洋过海到台湾、海南,到东南亚各地寻觅生存的发展空间。清到民国时,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、元、明时有很大区别,流动由东部向华中、华北回迂,向西、向南发展成为主流,如今形成罗氏遍布于全国各省市的人文景观。
服务热线
微信号
手机站